top of page
台灣柔版印刷協會

從印刷數據控制到色彩還原



要評鑑印刷的品質,除了視覺效果、生產效率、穩定性之外,可預測性也很重要,這就是所謂色彩還原,即實際印刷結果與預期之間有多少差距。


為了讓印刷結果有可預測性,我們會預先做好色彩管理,就是拿一套測試版在正常的印刷條件(油墨色相及粘度、膠帶硬度、印版種類及硬度、網目輪線數及含墨量、印刷材料、印刷機速、壓力等等)下跑一遍,然後測量相關數據,做出特性曲線。這樣可以在實際印刷前得到一個模擬(數位打樣或軟打樣)。理想情況下,實際結果跟模擬打樣之間可以很接近,這樣就是具有良好的可預測性。


色彩管理測試版



這種可預測性的前提是“穩定的印刷設定”,也就是油墨的狀態不能任意變動,膠帶、印版及網目輪不能任意更換,印刷速度及壓力要保持恆定…,其實這些都太理想化。在現實情況中,這些設定會隨著實際需要調整、改變,基本上不可能一致。那麼,色彩管理是否根本不現實? 色彩的還原也遙不可及?


實際上,上面提到的只是初始設定,我們可以視為因,實際印刷結果才是我們要進行控制的對象,這是果。對結果進行好的控制,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!這裡首先要釐清一個觀念:印刷過程如何控制?控制什麼?對很多印刷人來說,即使已進入網絡科技時代,對印刷過程的控制仍停留在眼見為憑的階段,也就是用肉眼、憑感覺來評鑑。這是最原始、最被廣泛使用,但也最不精確的方式!


首先,每個人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同,有些還是色盲或色痴!其次,是對色彩的偏好不同,有人喜歡暖色調,有的喜歡冷色調。所以肉眼判斷是見仁見智的方式,不是客觀的評鑑標準。另外,肉眼判斷還有一個不足,就是缺乏數據化的調整依據。即使我們肉眼看出問題,也不知道需要調整的程度,所以每次都在猜。這不僅沒有效率,更容易造成品質的變動。


要對印刷過程進行準確的控制,就必須採用數據化管理,這樣才有具體的標準並且不會因

人而異,遇到問題時也可輕易地分析並找出調整的方向。那麼,印刷過程中有哪些跟色彩還原相關的數據需要控制呢?簡單來說,就是色相、密度及網點擴大。


 

色相


即「油墨呈現的顏色」。雖然我們都知道印刷四原色是黃、洋紅、青、黑,但你心中的黃可不一定是我認為的黃,而且實際上每家油墨供應商提供的原色墨都存在著差異。所以光是四原色組合出來的結果就能存在相當的差異,更何況特別色墨。


標準的洋紅(左)、偏藍的洋紅(中)、偏黃的洋紅(右)


對顏色的定義有很多種方式,我們最熟悉的包括 RGB 及 CMYK 體系,這兩者都是用原色組合的概念,很好理解,但缺點是涵蓋的色彩空間太小。


可見光、RGB及CMYK色彩空間的比較



現在業界比較普遍使用的是 Lab 體系,在這裡簡單說明一下:Lab 模式既不依賴光線,也不依賴於顏料,它是 CIE 組織確定的一個理論上包括了人眼可以看見的所有色彩的色彩模式。Lab 模式彌補了 RGB 和 CMYK 兩種色彩模式的不足。它是一種與設備無關的顏色系統,也是一種基於生理特徵的顏色系統。這也就意味著,它是用數位的方法來描述人的視覺感應。Lab 顏色空間中的 L 用於表示像素的亮度,數值範圍是 [0,100] ,表示從純黑到純白;a 表示從紅色到綠色的範圍,取值範圍是 [127,-128] ;b 表示從黃色到藍色的範圍,取值範圍是 [127,-128] 。下圖所示為 Lab 顏色空間的圖示:



 

密度


可以理解為「顏色的深厚程度」,密度越高的越深厚。這裡要澄清一下,油墨密度跟墨層厚度是兩個概念。相同的油墨若墨層越厚,則密度確實會越高,但光憑墨層厚度來提升密度並不是理想的方向(墨層越厚油墨消耗越厲害,成本就越高)。油墨密度高低除了影響色彩呈現的視覺效果外,還可能影響不同顏色相疊的效果,所以對印刷品質的影響甚大。


業界對印刷密度大致的標準在:Y1.05~1.1 , M1.3~1.35 , C1.4~1.45 , K1.5~1.55。這並不是定律,每家公司都能按照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標準,最重要的是維持密度的穩定性。如果偏高最好全部都偏高,如果偏低最好一起偏低。若是有高有低,很容易出現灰平衡不佳,整個色彩呈現的效果就不會理想。


三個色塊都是100%藍,密度自左到右漸高



油墨的密度特性主要由顏料決定,顏料的含量越高、顏料的品質越好,油墨的色濃度就能越高。如果油墨的色濃度夠高,墨層不必太厚就能達到足夠的密度,這樣還能減少網點擴大。所以採用高色濃度油墨配合低載墨量的網目輪,是提升印刷品質的好辦法!


 

網點擴大


由於樹脂版有一定彈性,在印刷時網點受擠壓變形一定會產生擴大,這是柔印的特性。

我們當然希望網點擴大能夠小些,尤其在明亮的部位,這樣才能讓淺調夠亮。否則該亮的地方不亮,就無法把反差拉大,整體印刷效果就會暗淡。


但網點擴大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,不能時高時低。一般我們監控網點擴大不會看整個階調,而是注意幾個特定的點,例如亮調部位取 5 %、中間調取 50 %,有的再加上 25 %、

75 %,這樣就足夠了。實務上我們最常拿 50 % 處來衡量,一般網點擴大控制在 15~20 %,

也就是實際印刷結果在 65~70 %,這樣的網擴就是合理且可控的。











網點擴大正常的印刷效果












網點擴大不足的印刷效果












網點擴大過度的印刷效果


在實際印刷過程中,印刷設定可能隨實際情況有所調整,不太可能保證所有的設定都能跟測試時一致,這是現實情況。但只要把上面幾項數據控制好,能盡量跟測試時的數據一致或者接近,就能得到不錯的色彩還原。就算有偏差,通過對數據的分析,我們也清楚知道需要調整的方向跟程度,就不是靠猜的了!這樣數據化的印刷控制,可以讓印刷品質更穩定、調整起來更快捷有效,且更重要的是,在跟相關供應商(例如製版、油墨)溝通時,能有共同的語言,不至於雞同鴨講。


這些印刷數據的獲取,必須使用分光密度儀測量。市場上有很多品牌可供選擇,例如XRite、Techkon、FAG、Konica-Minolta 等等。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價格高昂,所以印刷業者配備的比例不高。這不僅導致印刷過程的控制不足、缺乏數據化管理,更是缺少了相互溝通的語言,個人看來其實得不償失。


X-Rite分光密度儀



我們不妄加評論眾多密度儀品牌的優劣,但有個觀念需要大家注意:再好的密度儀也需要定期維護及校准。密度儀這種光學儀器很精密,但還是會受灰塵、零件老化等影響,不能保證長期準確、穩定,建議定期(最好是每一年)檢測,如果需要校准或更換零件應該及時進行。否則雖然執行了數據化管理,卻基於錯誤的數據,那可真是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啊!


 

結論


只要把以下幾項印刷數據控制好,就能得到不錯的色彩還原,實際印刷效果跟預期或者模擬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。

色相:油墨的呈現色彩不要有太大的差距

密度:維持每個顏色的密度跟標準值沒有太大的差距

網點擴大:控制中間調的網點擴大在 15~20 % 的範圍

如果能讓印刷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預測性,自然就能將印刷品質做較好的控制,效率、成本也比較能有改善的機會!


 

※ 撰文:信華柔印科技 * 嘉昱有限公司--林嘉彥 先生


※ 本文由「信華柔印科技 * 嘉昱有限公司」提供予「台灣柔版印刷協會」網站使用

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